2023年9月24日下午,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诗歌中心)主办的“2023年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入校仪式”在京举行。林莽、孙晓娅、敬文东、王巨川、杨军良、安琪、高若虹、邰筐、李木马、符力、寇硕恒、马丽、冯雷、陈亮、赵青、孙殿英、彭鸣、索妮娅(加拿大)、许劲草、康丽等国内外知名学者、评论家、诗人、编辑以及来自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的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出席本次会议。
首都师范大学第二十位驻校诗人侯存丰,1987年生,安徽临泉人,现居四川广元,巴金文学院2022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诗刊》《诗探索》《星星》《诗林》等杂志,曾获第七届“诗探索•中国红高粱诗歌奖”、第20届华文青年诗人奖。他的诗大多取材于乡村,语言平实朴素、细节绵密动人,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与地方色彩。侯存丰凭借对日常生活的敏锐感知与真切体验,从当代青年诗人之中脱颖而出,被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遴选为“首都师范大学2023-2024年度驻校诗人”。
本次会议由诗歌中心副主任孙晓娅教授主持。会议伊始,孙晓娅教授对与会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的问候与感谢。她简要回顾了首师大驻校诗人制度的发展历程,白驹过隙时光荏苒,如今驻校诗人制度进入到第二个十年,诗歌中心始终如一坚守驻校诗人培育机制,不断注入新理念并且越办越好,为推动和繁荣当下的诗歌创作、遴选优秀的青年诗人做出持续的奉献和努力。
诗歌中心主任左东岭教授寄来致辞。他代表诗歌中心对驻校诗人侯存丰表示真诚的欢迎。他指出,诗歌中心已经接纳过19位驻校诗人,每届都合作愉快,硕果累累,诗坛上的这些新锐诗人以其敏锐的审美感受与独特的诗歌风格,为中心的诗歌研究增添了活力。相信侯存丰也会以其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与独特的创新意识,在驻校期间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并对首都师范大学师生的诗歌鉴赏与创作进行切实的指导。
《诗探索》原主编、《新诗选》名誉主编林莽认为,侯存丰对语言极其敏感,具有深刻的自我体验。他的诗取材于日常生活,在漫不经心中呈现出真切的生命体验。诗歌语言朴素、平静、娓娓道来,情感丰满、真诚,体现出他对诗歌的认知与表现能力。希望侯存丰保持持续的有效阅读,不断从现代文化中吸取文化经验,在驻校期间获得佳绩。
《诗刊》主编李少君寄来致辞。他指出,侯存丰的诗歌文字绵软,柔和而厚实,来源于诗人深厚的古典诗学素养,呈现出现代人面对纷纭世事和巨变时代的从容应对处理能力,并生成一种可持续的深远的诗意。“所见即所有”,苏珊·桑塔格如是说。诗也是一个人内心呈现,从这个角度看,侯存丰具有一种难得的人诗对应的品质。他谨代表《诗刊》社对侯存丰成为2023年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表示热烈祝贺,也祝愿侯存丰在驻校期间创作出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会议期间,诗歌中心的研究生为欢迎侯存丰入校精心准备了诗歌朗诵。随后,与会嘉宾围绕侯存丰的诗歌创作发表了各自的意见。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敬文东教授指出,新诗作为现代汉语的产物,其特质是主真。它的任务是从真的角度把事情描述出来。现代汉语诗人写新诗所面对的任务与困难远远高于古诗。诗人需要处理日常生活的神秘性。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巨川教授认为,侯存丰的诗歌语言节奏舒缓,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叙事的散漫氛围。他的诗自然而真诚,触及诗歌语言的本体性问题,也涉及诗人精神的本真性问题。
随后,杨军良、安琪、高若虹、邰筐、李木马、马丽、冯雷、陈亮、符力、寇硕恒、彭鸣、赵青、贾爱军、康丽、吴丹凤、许劲草、徐晓等学者、评论家、诗人、编辑以及崔博、彭杰、谢心韵、蔡英明等硕士、博士研究生对侯存丰的诗歌创作展开研讨。
侯存丰对诗歌中心、《诗探索》编委会以及各位参会的老师表示感谢。他感慨地说,阔别校园十余载,因“华文青年诗人奖”及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制度又重新走进了校园,这份激动之情难以抑制,同时又有种不真实的恍惚。他会将各位嘉宾的建议铭记于心,在今后不断对照完善自己的创作。
最后,吴思敬教授以视频的方式总结发言。侯存丰善于在平凡的日常景象中发现画意与诗情,其诗作充满了新鲜的感觉与流动的美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具有浓厚的生活实感与地方色彩。相信通过一年的驻校生活,侯存丰会开阔视野,将驻校生活作为他诗歌创作道路上的加油站。
本次会议还收到《诗探索-新诗选》编辑部赠送的《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者20年诗选》(林莽、陈亮编选),该书分上下两卷,精选了20届60位华文青年诗人奖获奖者代表性诗作,被与会嘉宾誉为“新世纪优秀青年诗人的集体呈现”。(文/蔡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