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idu
map
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最新动态

通津:书法博士教育三十年”书法作品展开幕式暨书法博士教育座谈会、青年书法博士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


2024年4月17日,“通津:书法博士教育三十年”书法作品展开幕式暨新版学科目录背景下书法博士教育座谈会、青年书法博士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

此次系列学术活动为2023年“通津”活动的延续。2023年,适值书法博士教育兴办30周年,为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回顾书法博士教育的光辉历程,促进我国高等书法教育长续发展,11月1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承办的“通津:书法博士教育30年”系列活动拉开帷幕,活动启动仪式暨“书法博士教育初创回顾座谈会”通过《书法博士教育大事记》视频,回顾了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书法博士教育的创建历程。2024年,恰逢首都师范大学建校70周年和首都师范大学第八届艺术季开幕,由首都师范大学主办、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承办的“通津:书法博士教育三十年”系列学术活动,得到了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学校各个层面的大力支持。



上午9时30分,书法作品展开幕式在校本部主楼展厅举行。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杨承志;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启名、王世徵、张同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守安,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办公室原主任吕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祁小春,清华大学教授邱才桢,暨南大学教授陈志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邓宝剑、虞晓勇,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王鹏江,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朱天曙,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晁岱双,中国职工书画院院长王登科;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晓峰,党委常委、副校长马力耕、蔡春、李海梁,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延敏;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叶培贵,首都师范大学艺术学部主任、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组织部专职组织员张晓芳,党校办公室主任陈玉平,统战部部长杨红英,纪委副书记周举坤,巡察办公室主任芦艳芳,教师工作部部长、文学院党委书记牛亚君,离退休干部处处长董璐,审计处处长齐红,人事处处长赵云云,校团委书记王洵,教师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张琪,初等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刘海涛,学前教育学院党委书记胡洁,图书馆馆长石长地,后勤保障部党委书记徐惠,校研工部副部长徐牧驰;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党总支书记白向宁,副院长孙学峰、王亚辉以及师生代表参会。党委常委、副校长蔡春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王亚辉向与会领导、嘉宾介绍了活动情况。本次展览共展出作品83件,特邀为书法博士教育做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学者和一批优秀书法博士参展,其中包括3任中国书协主席张海、苏士澍孙晓云的作品,以及丛文俊、李刚田、白谦慎、陈振濂、黄惇、王世徵、刘守安、张同印等老一辈学者、书家、书法教育家的作品;此外,还有数十位在当代书法界、文化界、教育界具有突出的代表性的青年博士学者和实力派书家的作品。座谈会邀请到我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出席,就新版学科目录背景下书法博士教育问题展开交流。青年书法博士论坛得到了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读书法博士生和近年毕业的青年书法博士的热情响应和踊跃投稿。经专家组严格评审,共评出优秀论文12篇、入选论文18篇。论坛组织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和入选论文作者代表报告论文并请专家评议。



我校校友、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志平表示,书法教育要有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的精神,不辜负欧阳中石先生等老一辈学者、教育家的嘱托与期待,燃起火种,传薪传道,行稳致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祁小春回顾书法博士教育30年的辉煌历程,在欧阳中石先生的带领下,首都师大书法博士教育为我国书法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起到了引领与示范的重要作用。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刘守安作为首都师大书法学科建设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回顾了首都师大书研院历史,强调了欧阳先生十六字方针的深刻内涵和文化导向,阐发了对于学科目录调整的思考和书法博士教育发展的见解。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同印表示,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欧阳先生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办学理念和治学思想,守正扬清,踔厉奋发,为书法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新贡献。



校领导向参展作者颁发作品收藏证书,与会嘉宾向优秀论文和入选论文作者颁发证书。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孙晓峰向出席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学者、艺术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她表示,欧阳中石先生在创办首都师范大学书法专业之初便提出了“书法文化”的办学定位,凝练出“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的十六字办学理念。数十年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为国家、社会培养了近200名书法博士,对书法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了重要贡献。她希望书研院充分总结书法博士教育三十年来的宝贵经验,为书法博士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开辟出崭新天地。



上午10时30分,“通津:书法博士教育三十年”新版学科目录背景下书法博士教育座谈会举行。座谈会由叶培贵、宗成振主持。



王德胜认为,书法是最能凸显中国文化气质的一门艺术,文化特质是中国书法的气质内涵之所在,因此,书法学科不仅是“艺术学科”,更是“文化学科”。刘守安表示,过去三十年,在书法博士的培养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共同探索、教学相长,取得了许多成果,未来也还需要我们共同思考、持续探索,争取在学科建设方面更加科学、完善。祁小春针对新版学科目录中“专业博士”的培养提出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专业博士的主要任务和考核标准究竟怎样确定、如何设计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以及导师应该如何遴选和引进等。陈志平表示,在学科建设过程中,要明确定位、找准方向、正本清源、守住内核,持续推动、不懈努力。虞晓勇指出,本科生的培养要考虑与研究生学科目录及培养方案的对接,应该进一步优化调整教学大纲、培养标准,建立完善良好的高等书法教育生态。朱天曙提出“回归本体”和“书外会通”两个方面的问题,在立足本体的基础上,还要注重书法的文化属性,合理利用史学、文学、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知识、原理和学术成果,做到直通、旁通和会通。邱才桢认为,专业博士可以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培养方式,促进不同知识领域的交流互鉴,逐步完善培养机制,推动学科多向度发展。邓宝剑表示,专业博士的培养性质决定了他们要将大量时间投入到实践中,老师应发挥好点拨、平衡、引导、补充的作用,着力培养出字内功、字外功兼备的书法人才。赵宏认为,要把握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的对接、互动、循环,才能建立起一个可持续的发展生态。叶培贵认为,本次学科目录的调整,可以看出国家对不同领域“应用型人才”的高度重视,高等书法教育要根据培养方向、培养层次、社会需求等因素,设置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着力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书法人才。何学森认为,我们对书法学科应该有危机意识、敬畏之心,遵守学科、专业的基本规则,以“书法博士教育三十年”为契机检验历史,也做好接受历史检验的准备。



下午,“通津:书法博士教育三十年”系列活动——青年书法博士论坛举行。 论坛上半场由祁小春、朱天曙担任评议人,赵宏、王亚辉主持;下半场由陈志平、晁岱双担任评议人,何学森、孙学峰主持。



论坛报告人及所报告论文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金宗学《手卷题跋与石碑刊刻的空间转化——以新见《〈会真宫诗〉题跋碑>为例》,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湖北美术学院教师孔令情《具足侧势:沈曾植“六朝转笔无圆者”说解疑》,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曹恩东《北凉石塔刻经刀、笔的生发及其互动考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丁聪《清代以来印谱中的疑难“寿”字考辨》,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王惠玉《字如其人,筋骨相传——魏晋时期书法“筋骨”观念的建构与影响》,南开大学博士生贺思谦《铸鼎象物,物勒工名:西周青铜鼎铭文“匠作制度”与“书体制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博士、西安工业大学赵利光《元康里巎巎<张旭笔法记>受书人“麓庵大学士”考》,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北京城市学院张红军《视野与诠释:被建构的书法家及其历史叙事》,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颉江泊《忠谏之可活国:黄庭坚的苦笋情结及其人格意象建构》,南京大学博士生李嘉文《征知之路:<书品>与<书概>美学意蕴比较研                                 究》,云南大学博士生王赢《穷源竟委 发隐钩沉:邓散木“正篆”字学观探赜》,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陈乾坤《墨迹<文赋>献疑及其成因蠡测》,                 韩国圆光大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刘奇《基于图像:清代“碑学”书法实践史研究的问题阐释》等。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将以此次“通津”系列学术活动为新起点,坚持欧阳中石先生书教理念,适应新时代书法博士教育新形势,促进当代高等书法教育新发展,努力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书法事业的“首师答卷”。



Baidu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