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方竹兰
摘要: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质量格局存在比较明显的困境:一是从总体上看,数字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技术还没有掌握;二是从数字经济发展的生产主体看,原始型创新动力相对不足;三是从数字经济发展的消费主体看,引领型消费者的比例还比较低;四是从数字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看,政府转型不到位;五是从数字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看,中国的社会协商、对话合作机制缺乏。
作者: 李佳丽 武 玮
摘要:该研究对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四省市地区的 32 名中学生进行访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分析城市和农村学生群体参加课外补习的决策过程。 研究发现,计划行为理论适用于所有学生选择参加课外补习的决策过程,学生会从行为态度(对补习行为的看法)、主观规范(父母、朋友和同辈群体等带来的社会压力)、知觉行为控制(交通距离、补习费用、补习质量等客观约束条件)三个维度考虑并最终做出决策。
作者: 湛中乐 郑悠然
摘要:“双减”政策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校外培训负担,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全面从严治理线上培训活动。 教育 App 作为在线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主要监管对象。 我国教育 App 监管的历史前后经历了包容审慎监管阶段和从严监管阶段。 教育App 以是否进校为标准,可分为“进校 App”和“校外 App”,相应地,监管模式也分别实行“双审核+多部门”责任制和“多部门”管理制两种方式。
作者: 韩丽丽 田国秀
摘要:过度养育是父母出于提高孩子当前或未来成功的良好意图而提供极端帮助 或参与行为的养育方式。 文章尝试从文化、经济、阶层、性别等四个维度对过度养育进行多维审视,探究过度养育方式背后的社会根源及驱动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过度养育是区域内文化传承与变迁、经济不平等差距增大、社会各阶层分化、家庭性别角色分工固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家庭养育中的投射。
作者: 赵磊磊 陈祥梅 马志强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机会与空间极速扩增,教师在与人工智能对话的过程中是否会产生技术焦虑成为热点议题。 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技术焦虑主要体现在教师对自身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感到焦虑、对教育人工智能技术感到抵触、对“人工智能+教育”环境感到不适。
作者: 卜音安子
摘要:明初程朱理学被定为官学,终明一朝,讲学风气兴盛。 李梦阳的诗学观建构在以程朱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基础上。 “诗何尝无理”,在其个人的文学创作及对杨一清《石淙诗稿》的评点中均表现出明显的理学化倾向:一是其理取法乎自然,则诗文至少需自然与义理二种因素,二是理需化于诗中,无形无迹,恰到好处。
作者: 夏 静 张 超
摘要:受制于文学自觉及文体成熟,从文本的维度考察文气话语生成,成为古代经典解释中内在研究路径的一个重要面向。 作为文本之气的统一体,辞气的阐释及其衍生的诸问题,在不同时代阐释者眼里,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特质。
作者: 颜炼军
摘要:鲁迅散文诗《颓败线的颤动》中的妓女形象,学界阐释丰富,但其中包含的经验、素材与技艺依然值得进一步甄别和细究。 首先,从鲁迅相关思考中可见,晚清“狭邪小说”中的妓女书写传统和近现代文化革新的刺激,是这篇作品的本土背景和渊源;鲁迅留日期间开始接触的阿尔志跋绥夫、罗丹等各色作家、艺术家,则给了他独特灵感。
作者: 范 雪
摘要:本文以赵树理的写作和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多种文艺实践为研究对象,尝试抽出一条“经”的线索,分析以“群众”为主体的文艺方向背后的某些根本性认识。 论文认为社会化的文艺和对生活活力的肯定,是根据地基层文化建设的两个关键。 由此生发 的一系列文艺实践期望创造全新的文艺生态。
作者: 陈 慧 李政泽 傅晓明
摘要:文章通过采集并分析 18 种语言 8533 个 YouTube 中文学习视频的 16 类数据,研究发现:(1)时间维度上,YouTube 中文学习资源开发分蓄势期、高速发展期和短视频爆发期三个阶段;(2)空间维度上,美国、俄罗斯、巴西、越南、印尼为主要资源产地,欧美侧重于口语教学视频开发,汉字教学在亚洲地区更受重视;(3)供需维度上,专业的内容创作主体(主要是专业机构,也有部分专业个人)深入布局国际中文学习频道,并成功吸走大部分 YouTube 中文学习用户;
作者: 王文婷
摘要:随着中央及地方信用实践的日益丰富,中央回应性准信用立法逐渐完善。 但是受制于部门法对基础性行政权力及信用相关权利界定制约,中央统一信用立法尚处于观察吸纳阶段,中央准信用立法积极在已有制度框架内完善相关信用行为。 地方信 用立法作为地方“三治”的重要公共产品,可以有效实现全国统一信用目标,更有助于调动地方信用领域活力并对其经验提炼,反哺于国家统一信用立法。
作者: 崔永东
摘要:系统论认为,一个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每个子系统都有明确的目的。如果我们将司法公信力建设当成一个整体系统,那么司法系统、行政系统、社会组织系统和立法系统则分别是其子系统。 这些子系统的共同目标是提升司法公信力,为了实现该目标,各系统都在自身所处的体制和范围内发挥独特的作用。
作者: 莫崇毅
摘要:“南宗”画论与“神韵”诗学在清康熙年间同时发展到高峰,代表人物王原祁与王士禛之间曾有理论交锋。 在王士禛的论述中,基于其借鉴画论建构诗学的经验,以及对“南宗”画论的解读,两种理论于表面上达成了某种融通。
作者: 谭玉龙
摘要:面对简帛文献大量涌现、简帛学研究越来越细化以及中国美学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开展简帛美学研究、构建简帛美学这一新学问显得十分必要与重要,条件也已成熟。 简帛美学是简帛学与美学的交叉学科,它既是简帛学的一个分支,又是中国美学研究的新方向。
作者: 谭 笑
摘要:王阳明在论证知行合一的观点时,从射箭书画等身体性实践入手,将“知”落脚在伦理实践上。 虽然这些实践知识都是情境敏感的默会知识,但其性质却有着本质区别,构成了两类不同的知行合一。
作者: 陈新夏
摘要:人的发展是唯物史观的总体性价值取向,具有最大程度的价值包容性。 作为科学认识与优秀价值取向相统一的唯物史观,既可以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科学认识的指导,也可以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价值取向的指导。
作者: 刘 京
摘要:1945 年 12 月的莫斯科外长会议,既是战时盟国定期磋商机制的延续,也是原子能这一影响国际政治新因素的产物。 美国的原子能提案成为各方讨论的基础。 会议达成的《莫斯科公报》,确定了即将成立的联合国原子能委员会的设立程序、组织、工 作人员性质、工作范围及分阶段工作原则。
作者: 王艳芬
摘要:作为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尼泊尔是南亚地区人均接受外援较多的国家,外援在该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工农业发展和教育等社会服务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援助的不断增长和持续,不少负面影响也日渐显现,如政府规模不断膨胀、债务负担日益加重、国民的依赖心理和习惯不断固化,甚至出现损害当地经济发展与国家主权的现象。
作者: 陈志坚 廖义珺
摘要:关注早期教会、格兰西的《教会法汇要》和教令法学家对寡妇再婚问题的理解与规范,可以发现中世纪教会在寡妇再婚态度上一以贯之的模棱两可性。 通过将教会对寡妇再婚的理解与规范置于教会关于婚姻与性的理论大框架中可发现,不仅教会模棱两可的态度变得相对容易理解,一些看似说不通的问题也大致有了答案。
作者: 程民生
摘要:白色位居五正色之一,有着崇高的政治、文化地位,被尊为白帝敬祀。 在皇帝的舆服色彩中,白色与其他正色一样堂堂正正。 另一方面,白色又是丧事的象征,难免忌禁。 虽如此两极分化,在社会生活中却各行其是,被宋人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