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首页 > 推荐文章
当期文章 更多+
推荐文章 更多+
推荐文章
  • 金花纸发展脉络及其在中亚的 传播研究 员雅丽 摘要:金花纸是利用贴金或泥金技术制作而成的加工纸。 唐代的纸张加工技术不断提高,金花纸应运而生并最早用作公文纸。
  • 努比亚 A 部族文化与古埃及国家的兴起 温 静 摘要:A 部族文化是公元前四千纪在埃及南部阿斯旺地区以南到尼罗河第二瀑布区之间出现的新石器文化。
  • “学以成人”:孔子生活美学研究的 一个命题 唐善林 张飞翔 摘要:“学以成人”是贯穿孔子哲学思考始终的一条主线,也是一种以“内圣外王”为最高理想、“君子人格”为现实指向的终身学习型理论和审美生活方式。
  • “耳聪目明” :古典儒家的视听诗学 及其当代美育价值 刘强强 摘要:古典儒家的视听诗学以“耳聪目明”为理想,其主体经历了由巫君合一的圣,到人间的政治君主,再到普通士人君子的演化历程。 “耳聪目明”具有生理和谐与精神 和谐的双重意蕴,是身心存在状况的表征。
  • 中国文化市场政策的变迁与演进—基于 1988—2021 年政策文本的分析 吴承忠 徐竹嫣 摘要:
  • 媒介环境学视域下网络媒介环境的生成与反思 杜文博 摘要:随着网络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自我革新,网络已经逐步成为超越以往旧媒介的新的“大众传媒”。 它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文化生产与权力构成,重构了人类的 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
  • 新世纪专门用途中文的发展动力、现状与趋势 李艳华 李宇明 摘要:进入 21 世纪,在自驱力———中文学习者学习需求多元化和他驱力———经济 动力和政策动力的合力作用下,专门用途中文进入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呈现出新特点,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 《凉州词》 “黄河远上”文本的 文献学解读 郝润华 摘要:王之涣《凉州词》一诗,作为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性作品,流传甚广,但其文本却较为复杂。 由于明代以前版本的稀少,近代以来的学者从艺术特色、地理空间、时代环境等角度对此诗文本的差异性多有推测性讨论,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无一定论。 其实,从文献学方法的解读视角也可透视出此诗文本的一些信息。
  • 《楞严经》 :打开徐渭艺术世界的秘钥 周 群 摘要:徐渭《涉江赋》中的“真我”是具有《楞严经》“妙明元心”学理背景的“含裹十方”之“我”,是纾解科场失意心理之作,不应视为其文艺思想的典型形态。 与李贽“童心说”、袁宏道“性灵说”黜伪求真的取向相同,主体内涵有别。 徐渭《翠乡梦》对原红莲 故事进行了重构,成为《楞严经》序分的艺术再现。 集诸艺于一身的徐渭对《楞严经》独 有的“都摄六根”的“根大”思想必有会心之解,对其进入诸觉浑成为一的创作状态多有 启示。
  • 平江寓居体验与陈基的诗文观念 左东岭 摘要:陈基在元明之际的平江文坛具有特殊的意义。 他师承黄溍,乃是浙东学派传人,曾三次进京干谒以谋求官职,虽屡遭挫折而信念不改,元末不仅入仕张吴政权,且入明后又预修《元史》。 同时他又长期寓居平江,与陆颐、徐元震、倪瓒、沈右等吴中文人 交往密切,深受当地隐逸求乐观念浸润,形成其超然情怀与诗酒雅趣。 表现在诗文创作上,则展现出超然优美与沉郁顿挫的两极体貌。
  • 论信用惩戒与腐败治理 李瑞华 魏昌东 摘要:中国特色的信用惩戒制度是社会治理的优化机制之一,可作为腐败治理的崭新机制引入治理体系之中。 信用惩戒制度基于“金融诚信—商业诚信—社会诚信”的生成机理,具有信用评级、市场监管、塑造诚信观等基本功能。 其作为国家治理新需求下的新型治理模式、综合治理范式,旨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可有效弥补制度性失灵带来的治理效能不彰。
  •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缘起与特征 王淑芹 郭 玲 摘要:诚信失范破坏市场秩序、消解道德信念、瓦解社会信任、损害国家形象。 诚信缺失不仅是社会道德堕落的表征,也是引发社会危机的重要风险点。 先行市场经济国家创立“征信体系”以应对经济领域诚信缺失的严峻挑战。
  • 控制权之争:中程弹道导弹部署与 美法关系(1957—1959) 窦云婷 摘要: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美国考虑在欧亚盟国部署中程弹道导弹。 “大规模报复”战略的局限性,美国在洲际弹道导弹上的落后以及法国等西欧盟国对美国“核保护伞”的质疑,是美国在海外部署中程弹道导弹的主要原因。
  • 儿童艺术教育与创造力培养———罗恩菲德儿童艺术教育思想初论 曾繁仁 王力申 摘要:艺术向来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 尤其是现代以来,对于艺术问题的重视和广泛讨论,已是一项显见的美学事实。 这一点,无外乎与两个需要相关:一是美学转型发展之于艺术理解的理论深化需要;二是对于艺术的当代发生及其变异性存在形态的理论把握需要。
  • 目前社科期刊面对的十个矛盾与难题 ——社科期刊的外部压力与内部应对 仲伟民 温方方 摘要:中国社科期刊经过百余年尤其是最近40多年的发展,不仅数量增长迅速,质量也有了显著提高,对推动中国社科学术的繁荣和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不可否认,中国社科期刊也存在很多问题,突出表现为:综合性与专业性的矛盾;学术评价对学术期刊的影响越来越大;“三审三校”的外在要求与主编编辑的能动作用如何协调;
  • 论“学者办刊” ——围绕“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开 邹晓东 摘要:“学者办刊”与“学刊引领学术潮流”只是夸夸其谈,还是势在必行?中国学术期刊界过去40余年来的“编辑职业化”历程,倾向于割裂学刊编辑的学者与编校者身份,却又无法有效概括学刊编辑的工作实质,在打破“编研一体”原有格局的同时,造成了学刊编辑学术素养降低、办刊责任被迫向学者(客串编辑)转让的尴尬局面。
  • 生存结构与论文章法 ——基于写作与评阅的双重经验 邓曦泽 摘要:由于生存活动具有“问题+方法+效用”的基本结构,且学术最终要服务于人类生存,所以,以该结构为基础模型与方法论,可以总结出论文写作的基本章法。论文选题有三个必备要素(QIT):问题、观点与思路。而论文选题是否可行,有实用、简明、易行的三个判断原则(VAG):价值原则,即选题有无价值;能力原则,即作者能否大体胜任;空白原则,即已有研究是否还留有空白。其中,选题价值尤为重要,它主要来自研究取向独特性与研究对象独特性。
  • 信息收集与国家治理: 清代的荒政信息收集系统 null 摘要:“安民恤民”是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国家治理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凶年” 救济即救灾是恤民工作的重点。 近代以前,交通运输手段落后,要进行有效的救灾工 作,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而这个制度又离不开信息的收集。 因此信息收集就 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工作。 清代将粮价奏报与雨泽奏报系统共同组成荒政信息收集系 统,从而建立起完备的信息收集系统。
  • 唐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null 摘要:理解唐弢的学术思路和学科贡献,应该将其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这一平台上加以考量。 文学研究所自成立之日,便与中央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综合职 能部门保持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在人文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了高校 无可企及的作用;而在学术思路上,文学研究所首任所长郑振铎实际为该机构的文学史 实践和对资料项目的热情奠定了基调。 唐弢进入文学研究所,意味着重史料、重文献, 同时兼重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学术方式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得以贯彻。
  • 唐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前史发覆 null 摘要:唐弢版《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主体内容特别是其前两卷主要编写于 1961 年 至 1964 年。 它的编写与出版之间存在一个有学术史意味的时间差。 1960 年前后,唐 弢负责的隶属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现代文学史编写工作已开启。 何其芳将 自己领导编写《中国文学史》的工作经验整体移置于指示唐弢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二 者在指导思想、编写原则、展开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有一贯之处。 唐弢最初坚辞高教部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主编的原因是对突击式的集体编纂模式的拒斥。
1 2 3
Baidu
map